玻利维亚有机黎麦


从小习惯了一日两餐的米饭,如果有哪一天没有吃米饭,就感觉没有吃饭一样的我,到了南方由于经常餐馆,公司的米质量不好,也偶尔吃吃面食。再到了欧洲,发现在中国做主食被我们用菜送的米饭,在这里是配菜吃的点缀。好吧,几年来菜和饭的主次在逐渐颠倒。加上整天听朋友唠叨说亚洲的糖尿病在某些国家高发,其中米饭就是一最大祸首。还说我招蚊子待见,是因为我吃米多,血比较甜!这个嘛,就权当是对米的诽谤吧。不过我还真是有点喜新厌旧,废旧立新的性格的,发展到现在居然经常半个月都没做过一次米饭!有时中国朋友来家里吃饭,会抱怨我焖的饭不够,一定会误解我抠门吧。其实是真没概念了,对你们的饭量。在我这里,米饭的用途已经降到搭配有汤汁的炖菜。在欧洲这么多年,我逐渐接受了一个原则:肉、鱼、蔬菜、谷物、水果的比例应该平衡;而在谷物里,各种见过没见过的种类,米饭也只能算几十分之一;而在米里,紫米、红米、黑米、黄米、棕米,白米饭真的是最没营养之一吧。我们为什么吃了那么久,吃了那么多?原先是填饱肚子而已,现在是习惯没法改变而已。


好吧,跑题啦,今天的主题是藜麦。我才认识这东西,发现中国的网上早已经有人在卖啦。网络真是无所不能,所以就偷懒查了中文附在后面。据说这东西富含钙磷铁及多种氨基酸。我就记住铁啦,女人都需要吧,尤其我曾经贫血。以前在中国大鱼大肉吃的我贫血,现在几乎吃素啦我,反而不贫啦!不过想想玻利维亚,几千米的高山,披毯子的印第安人?有点野蛮,有点荒凉,就迫不及待地想尝尝味道。今天第一次做藜麦,味道还不错。我做饭的特点就是第一次基本都是最成功的,所以见好就收。


其实很简单,做藜麦就像做米饭,中国人都会。一碗米两碗水的比例,丢进去电饭锅就行。熟了可以直接替代米饭吃,也可以凉拌。不过据说因为富含多种元素及能量,不可能像吃米饭一样吃那么多。我凉拌,最原始,最健康,最简单: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可以生吃的蔬菜,海藻类,坚果等(现在才想起来)。肉食动物可以加火腿虾仁什么的。比利时的小灰虾很著名的,可惜今天没有。我放了腌鸭脯和腌肉-所谓腌,都是生的。然后普罗旺斯特级橄榄油,柠檬汁,现磨的5色混装胡椒,就齐了,一点不破坏有效成分。当然看人包装上的图片是以藜麦为主的,而我,又把它当成配菜啦。

藜麥原产於安地斯山脈,是南美洲最早的作物之一,約在西元前3000-5000年就發現有種植這種作物的遺蹟。藜麥喜歡高海拔,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藜麥能長的非常高而且強壯。目前北美洲的美國農業公司正在利用基因科技研發低海拔也能生長的藜麥,将對南美洲的農業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現時南美洲農業機構大力推行有機品種,以對抗將來可能面對的生態危機,保護藜麥這個古老的物種。


藜麥起源於安第斯山脈的區域 - 現今的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和秘魯。在3000至4000年前, 它被成功地種植供人食用,然而考古證據顯示, 在5200到7000年前, 非人工種植的藜麥已被用於畜牧。


藜麥是南美洲在玉米還沒有普及前的重要作物,在古印第安文明中占重要地位。在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由於藜麥營養豐富,能有效解決人類的溫飽和社會發展,也間接促進了印第安文明的興盛。在古時候的民間,藜麥一直和印第安神秘的精神信仰密不可分,殖民地時代,西班牙人認為這是低下的食物,被禁止種植,直到1980年才重新被科學家在山區發現,現在藜麥在歐美的地位相當高,被視為有機穀類之王,還被稱作營養黃金、超級穀物、未來食品。


藜麥的主產地在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每年大約98%藜麥用於供應歐美國家。科學家們認為,食用藜麥可以減少對其它食物包括肉類的索取,得到的營養卻是相同的,還對體質有健康修復作用,種植藜麥可以減少其它農業的投入,尤其是節約了耕作土地,對保護環境減少排放有益。藜麥的特殊全營養特性,促使很多國家都把藜麥做為糧食安全的戰略物種去研究本土化種植。


與常見的穀物相比,藜麥的營養成分是非常的好。藜麥種子含有必需的氨基酸像離氨基酸和多量的鈣,磷,鐵等。收割後,種子需要處理以去除含有苦味的皂素的外層。藜麥種子的一般烹飪的方式和米相同, 而且可以被使用在廣泛的菜餚中。藜麥葉子也是可以吃的葉菜,像莧菜,但藜麥植物的商業供應有限。


藜麥適合大多數體質人群食用,尤其適合給孕婦做食物,和作為老年人群的保健食品。但是由于未清洗过的藜麦含有皂苷,味苦,所以未清洗过的藜麦不建议两岁以下的婴儿使用。煮食方式就像煮大米一樣。必須要煮熟了才能吃。通常要先用水冲洗去掉苦味,用文火在冷水中煮約20分鐘,然后改上盖子直至充分吸收水分,而且有輕微的味道出來就好。目前藜麥在歐美是有機健康穀類的熱門產品,在北美,美國人吃藜麥通常是四杯水對一杯藜麥,再加入其他的五穀雜糧,早上吃的話則會加上蜂蜜、杏仁和莓果。此外,藜麥也很適合搭配略有苦味的蔬菜(如甘藍菜)。在臺灣,和吃臺灣紅藜的方法相同。(来自维基百科)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0